冠状动脉造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从科技湾区到创新湾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年3月,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到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或许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第一次展示在大众面前,然而此事谋划已久。

回顾来看,年,在香港尚未回归、GDP总量超过亿美元,而深圳GDP仅有75亿美元之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就已经提出要对标旧金山湾区、建设深港湾区。

在这之后,地方*府也常出台一些有关湾区建设的文件。

最重要的一个文件是年10月28日,粤港澳三地*府有关部门在澳门联合发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这是三个地区的*府第一次在建设湾区的问题上形成共识。

同年年底,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

年,大桥正式完工,而也正是这一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为了国家战略。

为什么是粤港澳?与原来相比,湾区建成之后有何改变?粤港澳大湾区和其它三个湾区相比,高下优劣几何?湾区未来发展?

本文结合另外三大湾区的共同点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1)为什么是粤港澳?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有香港特别行*区、澳门特别行*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共计两区九市。

图1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进行湾区建设的条件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粤港澳地区的港口与自然条件优越。

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就在此处,平均水深12米、面积达到41.88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

此外,还有深圳港、广州港,年这两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在整个中国的排名分别为第三、第四,除此之外,还有东莞港、佛山港、珠海港等众多港口。

更重要的是,粤港澳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全年较高,即使是12月平均温度也在14℃以上。

这种气候不仅适合人类居住,同时使得几个港口几乎全年都可以通航,保证了吞吐量。年,仅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就达到6.36亿吨。

另一个突出优势,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配合。

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年香港的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7.6%,并且由于区域狭小,几乎没有制造业;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却恰好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技企业:华为、大疆、腾讯均在此处。

试问从产业协同的角度看,中国又有哪个地方比粤港澳更适合建设湾区呢?

更重要的是,香港回归至今二十余年的发展,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都遇到了一些问题。

香港的支柱产业金融、贸易、物流都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然而香港说到底陆地面积不过平方千米,岛内制造产业可以说忽略不计。

年时香港岛内制造业甚至仅占岛内GDP的1.4%,长期以来各种制造产品极其依赖于进口。

珠三角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比如经济下行,再比如产能过剩,产业升级缓慢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珠三角需要是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实现产业升级,而香港开放的环境以及发达的金融产业可以为珠三角的企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珠三角的制造业也可以弥补香港缺乏制造业的短板。

可以说,为了实现三方进一步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调整转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是在国家层面必须要做的战略举措。

(2)怎么综合规划的?

但是,想要建设好粤港澳湾区同样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湾区这么大,区域还存在许多岛屿,而且由于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两区与九市还分成了三个经济区,要怎么规划,才能使各地区之间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看一下《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文件概括而言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三个地区按功能进行了分工,保证各地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将珠三角各市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的地位;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总结一下,珠三角各市主要负责高新产业,香港则负责金融服务业与航运。相比较而言澳门就显得比较可有可无,负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

因此,后文我们也主要讨论香港和珠三角的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区域间的交通体系建设以及市场一体化。

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香港、澳门的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岛屿,因而地区间相互联系、交通方式的选择就相对有限。

此外,内地和香港、澳门属于不同的经济区,相互商业活动不大通畅。,简单地说,就是货物要过安检,还要收关税。这一点比较容易解决,对应地改改规定就好。

交通方面就显得更复杂,因此在建设湾区之前,我们就建好了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项目,一定程度上方便的地区间的交流。

不过,这还是不够的,至少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交通不够便利。

其它三大湾区生活的人都可以方便的自驾游,而我们的湾区则有太多岛屿。

怎么解决呢?

再多建几个桥和铁路当然是一种方法,但是否有另一种可能性,在这一区域进行填海造地呢?

这也不是没有过先例,比如东京湾区就是一个人造湾区。

而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也绝对是足够的,年我们就开始在南沙群岛建人工岛,半年时间就造了5.66平方公里的土地,4年时间都能把维多利亚港填了,更何况造几个陆地通道。

毕竟桥总有损坏的一天,而粤港澳要形成湾区,土地在今后却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年,中央正式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的规划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补充。

在交通方面,进一步提到要将沈海高速和京港澳高速进行扩容,并且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横琴口岸、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在产业规划方面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并制定了一个更详细的功能分工。

一个是在产业布局上,更详细的按城市进行了分工,比如珠海、佛山负责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深圳、东莞则主要发展信息产业;并且提出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

另一个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明确深港澳要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要实现绿色发展,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要发展新材料,等等。

概括地说,这些产业都属于中国制造的范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家也是希望深港澳能像硅谷一样,发挥实现国家产业升级先头*的作用。

此外,虽然香港有极为发达的金融业,然而问题是香港的金融市场与内地存在着许多的隔阂,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想要为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自然也就比较麻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湾区内的金融业更好的服务于制造业,规划纲要相应地制定了一些措施,可以更详细的划分为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关于企业在香港融资的。

比如允许湾区内的银行可以跨境做人民币的拆借、外汇交易甚至代理销售理财产品。这其实意味着珠三角的银行可以从香港的银行借到钱了,那么珠三角的企业找银行借钱也就更容易了;

再比如允许了企业跨境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两地居民的跨境投资以及“深港通”、“债券通”等等诸多措施。

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力建设两地金融业务的隔阂。

而也只有减少了隔阂,香港发达的金融产业才能更好地为湾区内的制造业企业服务。

另一方面就是培养珠三角本地的金融服务业。

比如在广州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或者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在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等。

然而,同样对标另外三大湾区情况,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离制造业企业还是有些远了。

上述相关*策迄今为止都被逐步落实了,并且也极大的推进了两区九市的协同发展,但是协同发展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么?

答案是还很远,至少和其它三大湾区相比,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关系远远称不上紧密。

(3)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年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总值达到约11.60万亿元,年这一数字为9.35亿美元,三年间增长了2.2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大约为7%,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成绩。

但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文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地均GDP都远远低于其它三大湾区,创新基础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也表现乏力,都排在最后一位。

解读一下就是,目前湾区一方面是产业仍然还是较为落后,发展质量比较低,另一方面创新能力还很差。

糟糕的是,想要提高湾区的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还有许多难题。

一大难题就是上一小节提到的:粤港澳事实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区域,相互合作存在很多困难。

具体来说,一个是地理上存在许多岛屿,许多土地中间隔着大海,另一个是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区,企业融资不太方便。

更糟糕的是,由于历史的影响,两个地区在社会文化、制度等问题上也存在差异。这一点从去年香港的事件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文化与制度上的隔阂呢?

官方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先建立合作的示范区,一个是前海,这个在年之前就已经设立了,定位是粤港合作,一个是横琴,定位是粤澳合作。

先把示范区内形成共识,示范区做成功了再把共识推广。

而年最新的两份文件《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就是对两个合作区做了制度安排,顺便扩大了前海合作区的范围。

比如前海的文件中就提到要用好深圳的立法权,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这是向香港的市场化进一步看齐。

再比如文件还提到要探索不同法系与跨境法律规则衔接,这是探讨内地与香港合作法律上的问题。

可以说,合作区的设立为了探索港澳与内地进行合作时在制度与文化上共识。只有共识达成了,才能让香港发达的金融业更好的服务于珠三角的创新创业活动。

此外,也只有这样,未来才可以将港澳纳入国家整体的规划中。

除了上面的问题外,想要提高创新能力还存在着一个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要知道的,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不只是为了促进这一个区域GDP增长,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三方的合作,希望它能像硅谷点燃美国经济一样,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并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这也是目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之症结所在。

那么创新从哪来?

靠发达的金融业?靠整合各种资源的优秀企业?

这两点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创新的根本还是人的创造,更进一步的说是人才的创造。

人才从哪来呢?很直接的说就是从高校来,或者具体点就是从高质量的教育来。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人物。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瓦特,他求学于格拉斯哥大学并与二氧化碳的发现者约瑟夫·布莱克交好,而格拉斯哥大学也是英语世界国家第四古老的大学,至今全国排名也在前百之列。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法拉第,他虽然没有正经的上过大学,但是20岁的时候就做了戴维的助手。

这里的戴维是一个有名的化学家,他2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顺便一提,瓦特的儿子曾经给他介绍过气体研究所管理员的工作。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这个犹太人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至今全球排名都是10名以内,其在欧洲的地位与清北在中国的地位大致等同。

可以说,无论是什么时候,让人才接受优秀的教育都是实现创新的必经之路,而这正是以输出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目的高校的存在本来意义。

此外,高校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校还可以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

以旧金山湾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数据统计显示一年申请的中国内地学生为人,最终录取中国内地学生人,可见一个优秀的高校对于人才吸引力之大。

一个学生在某地学习、生活四年,在当地找工作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那么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实力和其它三大湾区相比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四个湾区排名最靠前的三所高校(以年数据为准)。

纽约湾区: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三所世界排名都是前十。

旧金山湾区: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前两所世界排名前十,后一所则也在百名之内。

东京湾区: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千叶大学。除了东京大学世界排名28名以外,剩余两所则均在名后。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排名分别为60、74、。

看上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成绩好像还不错,至少综合来看比东京湾区好一些。

但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这三所院校都在香港。

要知道我们主要想发展的可不是香港的金融和航运业,而是希望能实现珠三角的产业创新。

我们可以看一下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这三所院校国际排名均在名以外,固然学校不错,可又怎么和另外三大湾区相比呢?

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国家肯定也是看到了的,相应的也有一些*策去做弥补。

比如年北京大学和深圳签了备忘录,决定开一个深圳校区,年哈工大在深圳办了一个校区,同样是年北京师范大学签了一个《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协议》。

这么多内地的名校已经或者将要在珠三角建校区,很难说背后没有国家*策发挥作用。

还有一些利用香港教育资源的*策,比如年国务院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大大减少了港澳地区的学生到珠三角就业的障碍,再比如年教育部发文支持香港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合作办学,换句话说就是开分校。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粤港澳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提高以及和产业的结合力度,但是总归还是存在较大的隔阂。

无论是粤港澳地区金融服务与产业的隔阂还是教育资源和产业的隔阂,本质上都是历史以因素导致的,想要在几年之内解决历史问题,不能说没有可能,至少是难度很大。

粤港澳大湾区的结合可以说仍然任重道远。

(4)未来展望

湾区建设的本质就是实现让一整个区域变成一个整体,但是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吗?

显然不是。

制度上,珠三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则是资本主义制度;

法律上,珠三角是大陆法系,香港则属于英美法系;

金融上,香港虽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是毕竟是离岸的市场,内地企业融资并没有那么方便,想要在内地使用则几乎必有港币和人民币兑换的过程;

社会文化上,香港更偏向于英美文化,加上一些传统思想,而内地思想目前更偏向于马克思主义。这其实导致了两地人民交流上的障碍,甚至时有冲突发生,而这种冲突也最终会导致香港的高校、人才资源和很难和珠三角企业资源进行整合。

怎么办呢?

目前的方法只有慢慢等。

我们能做的只有通过各种*策引导珠三角与香港、澳门的交流,让双方完成自然的磨合,并相应的在制度上做调整,扫清障碍。

但是这终究是需要时间的,要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就不能把全部希望压在粤港澳上。

还有哪里呢?

浙江。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杭州湾一带。

图2杭州湾

从港口上看,这里有上海港、舟山港,这两个港口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上排名分列第一和第二,除此之外还有宁波港、台州港、温州港、杭州港等同样优良的港口。

从产业上看,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国家*策偏向下,其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未来取代香港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杭州则是有名的金融科技中心,阿里巴巴的总部这里,几乎是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而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两方面,杭州也拥有全球最多数量的专利。

从教育上看,浙江有浙江大学,上海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工科名校,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财经类院校,从教育资源上看,也仅有北京可以媲美。

更重要的,长三角区域可能也只有方言比粤港澳地区差异大,而无论是制度、思想、文化则几乎是相同的。

总的来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产业分布更合理,而且通过这个工程也有助于消弭港澳与内地的隔阂。但是从当前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隔阂将来也必然会给湾区建设带来许多麻烦。

单从湾区发展、实现创新创业的角度看,在浙江进行湾区建设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年浙江省就已经开始进行湾区建设,未来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未来,哪个湾区会诞生出中国的硅谷呢?

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