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 https://m-mip.39.net/pf/mipso_4345613.html点击上方“好医术心学院”加星标每天看好文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1.3就可以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吗?它的临床表现如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其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较高,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发生于10~35岁的年轻患者,因而需引起心血管专科医师的重视。
01
病因病机
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60%可检测到明确致病基因突变,目前已发现27个致病基因与HCM相关,这些基因编码粗肌丝、细肌丝、Z盘结构蛋白或钙调控相关蛋白,但遗憾的是基因突变引起的HCM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另外30%左右为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
02
病理病生基础
大体病理可见心脏肥大、心壁不规则增厚、心腔狭小;
心室肥厚可发生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一般左心室壁肥厚程度重于右心室,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约占90%,非对称肥厚是指仅室间隔肥厚同时左室壁其它部位不厚);
其他表现为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对称性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左室中段肥厚、心尖部肥厚等。
肥厚型心肌病的典型特征为心室肥厚所致顺应性和心肌松驰功能(舒张功能)下降,导致左房收缩力可代偿性增强,左室收缩功能多增强。若伴有左室流出道狭窄,则左室收缩中晚期排空困难,则可导致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和肺动脉压增高。
03
临床表现
HCM临床症状变异性大,有些患者可长期无症状,而有些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症状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功能受损、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关,主要症状如下(与心绞痛相似):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HCM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症状患者中90%以上有此表现。
胸痛:25%~30%的HCM患者有胸痛不适的症状,多呈劳力性胸痛,也有不典型的疼痛持续发生且发生于休息时及餐后,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心悸: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有关。房颤是HCM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约为22.5%。
晕厥或先兆晕厥:15%~25%的HCM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一般见于活动时[28-29]。
SCD:SCD、心衰和血栓栓塞是HCM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SCD多与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心室颤动(室颤),亦可为停搏、房室传导阻滞。
左心室扩张:约10%的患者发生左心室扩张,称之为HCM扩张期,为HCM终末阶段表现之一,临床症状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
04
诊断与鉴别
《内科学》第8版:根据病史、体征、超声心动图示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mm或与后壁厚度之比≥1.3。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1.3就可以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吗?
实际上,这个比值并不是可靠指标。比值大于1.3可见于不少其他疾病,比值小于1.3也可能仍然是肥厚型心肌病。权威的文献中,已经不强调甚至见不到比值这样的字眼了。
年ACC/AHA指南:肥厚型心肌病超声测量的最大室壁厚度通常≥15mm,室壁厚度介于13-14mm时为边缘值(尤其在有家族史的情况下)。
年ESC指南在室壁厚度标准上与上述指南相同。
年中国指南的表述是: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厚度≥13mm。
在室壁厚度数值标准上,三个指南是一致的,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并不是诊断标准。另外,要测量的并不仅仅是本科教材上说的室间隔厚度,而是要包括左室壁所有节段,左室前壁、侧壁或后壁都有可能是肥厚最显著的节段,另外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不能仅看室壁增厚,同时需要限制条件。
年ACC/AHA指南:肥厚型心肌病为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其诊断需排除负荷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室壁肥厚;
年中国指南的表述其诊断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
我们标题这里提到的肥厚型心肌病为传统的概念,即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心肌病,为狭义上的肥厚型心肌病,毫无疑问,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类似于高血压病的诊断,是除外性的诊断,所以需要明确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有哪些是必要的!
1.高血压左室肥厚
是获得性HCM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怀疑HCM时应首先排除这种疾病,此类患者高血压病史较长,在生理性重塑的情况下,可表现为左室壁增厚,心肌肥厚通常呈对称性,肥厚心肌为均匀的低回声,室壁厚度一般≤15mm,(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厚度比多小于1.3,而大多数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是非对称性的,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厚度比大于1.3)。失代偿期左心腔可增大。
心电图示左心室高电压。经严格血压控制6~12个月后左心室心肌肥厚可减轻或消退。
筛查HCM致病基因有助于鉴别诊断。
一般认为,如果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的厚度比大于1.5,则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如比值小于1.3,则诊断为高血压;如高血压患者比值在1.3一1.5,则只有根据临床综合分析。
2.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
主动脉瓣狭窄心肌肥厚70%~80%为对称性轻度肥厚。
超声心动图可明确病变特点、部位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即瓣叶数目异常、增厚、钙化,连合处融合及运动受限,左心室及室间隔呈对称性肥厚和主动脉根部狭窄后扩张。
超声多普勒可确定狭窄严重程度(常为中、重度以上),而HCM患者一般无严中瓣膜病变,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临床表现与主动脉瓣狭窄类似,需要与HCM鉴别。
超声心动图可见主要为对称性肥厚,瓣下隔膜常需仔细观察。
心脏磁共振检查清晰可见隔膜。
3.运动员心脏肥厚
健身引起的生理性重构也可以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但通常可以通过结合影像学和功能测试与HCM进行鉴别。
在生理性重构中,左心室壁厚度很少超过15mm,且与典型的HCM左心室壁尺寸相比,左心室壁尺寸往往更大。
舒张功能,包括组织多普勒数据,在生理重塑的情况下应该是正常的。
4.心肌淀粉样变
系统性淀粉样变:该病是不可溶性淀粉样前蛋白沉积于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外区,导致其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其中心脏是淀粉样变常累及的器官,表现为心肌肥厚和舒张受限。淀粉样变导致的左心室肥厚通常为对称性,可明显增厚,但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或正常电压。除心室肌外,房间隔和瓣膜也可发生增厚。心脏磁共振成像LGE多发生在心内膜下,可以延展至附近心肌。
淀粉样变会有心脏外表现,如外周神经病变、腹泻或假性肠梗阻、尿蛋白或肾功能不全、玻璃体混浊等。
组织病理可见组织间质内特别是血管壁周围的无结构均匀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
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原发性心肌淀粉样变,也常累及肝脏、肾脏等,检查心脏时顺便探查肝肾,可能就有额外的线索。
5.糖原贮积病:
该病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多系统的临床表现,严重的左心室肥厚,早期进展为扩张期,常伴心室预激和传导异常等心电图表现。
(1)Danon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遗传性溶酶体糖原贮积病,系编码2型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2)的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内出现自嗜性空泡,影响脏器结构和功能。男性常在20岁以前、女性多在成年期发病。男性患者预后极差,通常死亡的中位年龄约20岁。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病、智力发育迟缓和心肌病变。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左心室对称性肥厚,室壁厚度常在30mm以上。心电图左心室高电压明显,80%以上的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LGE多见于前、侧和(或)后壁的心内膜下、心肌内或透壁性,通常室间隔不受累。肌肉或心肌活检可见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2)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基编码基因突变(PRKAG2)心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PRKAG2突变所致。该缺陷导致心肌细胞内支链淀粉累积,临床表现为左心室肥厚、预激综合征和逐渐进展的传导系统疾病。该病通常为均匀性左心室肥厚,室壁厚度常15mm,非对称性肥厚多发生于下后壁或下侧壁,通常不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SAM征。大部分患者无心脏外表现,少数可有骨骼肌异常。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6..Anderson-Fabry病:
由于α-半乳糖苷酶A功能缺乏或活力降低,糖鞘脂代谢存在障碍致使神经鞘脂类在全身各种组织中如心脏,肾脏,神经系统中沉积,临床症状表现为多系统损害,是一种X连锁遗传的疾病。
该病在心脏多表现为向心性心肌肥厚,由于神经鞘脂类物质主要沉积在内膜下而肌层受累较轻,因此超声心动图可见内膜和外膜回声强而中间肌层回声弱的“双边”表现,一般其他HCM和高血压患者无此征象。
心电图常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及传导系统受累,也可见短PR间期不伴预激综合征。
心脏磁共振成像LGE通常出现在左心室下侧壁基底部,在心肌内表现为正中分布,仅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小部分未受累。
心肌病理显示心肌细胞肥大、胞浆内空泡,PAS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溶酶体内糖脂样物质沉积。
本病通常合并其他系统受累的症状,如外周神经疼痛、少汗、皮肤血管角化瘤、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和眼部病变等。
确诊依赖于α-半乳糖苷酶A酶活性的测定,基因检测也可用于该病的诊断。
基因介导的HCM表型[如Anderson-Fabry综合征(GLA)、Danon病(LAMP2)、Pompe病(GAA)、AMPK介导的糖原储存疾病(PRKAG2)、淀粉样变性(TTR)、Friedreich共济失调(FRDA)、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PK,ZNF9)]等应在左室肥厚的初始评估中考虑遗传模式、多器官受累(尤其是神经系统、肌肉骨骼、肾脏)、心电图特征(如预激)等对HCM与这些疾病的鉴别是有用的。
7.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
HCM患者出现不典型心绞痛和心电图ST-T改变、病理性Q波及广泛对称的倒置T波,在缺乏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的情况下易误诊为冠心病,二者需进行鉴别诊断。
冠心病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相关危险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并发左心室或室间隔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但冠心病患者R波电压一般不高,超声心动图通常不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SAM征。
冠状动脉造影及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
8.内分泌异常导致的心肌肥厚:
(1)肢端肥大症: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向心性或离心性左心室肥厚,离心性肥厚较为少见。
(2)嗜铬细胞瘤:过度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疾病也会导致心肌肥厚。
(3)糖尿病:1型糖尿病母亲分娩的婴儿中有50%、2型糖尿病中有25%出现左心室肥厚[86]。治疗相关疾病可缓慢逆转左心室肥厚。
9.药物导致的心肌肥厚: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包括促代谢合成的类固醇、他克莫司和羟氯喹,可导致左心室肥厚,但室壁很少15mm。
他克莫司是一种抗移植排斥的免疫抑制剂,儿童移植者应用过程中可引发左心室肥厚甚至流出道梗阻,停用该药后左心室肥厚可逆转。
羟氯喹是一种抗风湿药物,可能通过抑制溶酶体水解酶而导致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扩大、室壁肥厚伴收缩功能减退。
05
分型
主要有两种分型方法:
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可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类型,三种类型比例各占1/3
安静时 LVOTG≥30mmHg(1mmHg=0.kPa)为梗阻性;
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mmHg 为隐匿梗阻性;
安静或负荷时LVOTG均30mmHg为非梗阻性。
根据肥厚部位,也可分为心尖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孤立性乳头肌肥厚的HCM。
06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HCM患者心电图变化出现较早,可先于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该检查灵敏度高,但特异度欠佳。超过90%的HCM患者有心电图改变,多表现为复极异常。
心电图改变包括:
明显的病理性Q波,尤其是下壁导联(Ⅱ、Ⅲ、aVF)和侧壁导联(Ⅰ、aVL或V4~V6);
异常的P波;
电轴左偏;
心尖肥厚者常见V2~V4导联T波深倒置。
2.超声心动图
(1)二维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明显肥厚,大于15mm,肥厚部位心肌回声呈毛玻璃样增高,肥厚形态呈纺锤形。梗阻型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为主,突向左室流出道。左室腔较正常减小,左房增大。
(2)M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收缩期CD段前向运动(即SAM征),致使左室流出道内径变窄。室间隔肥厚,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大于1.5。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时,取样容积由左室腔移向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峰值流速突然增高,频谱呈“匕首状”,峰值后移。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用于判定是否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瓣膜是否存在返流。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是左室长轴切面在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主动脉瓣下出现五彩镶嵌明亮的血流频谱。
3.动态心电图监测
所有HCM患者均应行24~48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评估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有助于判断心悸或晕厥的原因;
4.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较超声心动图提供的信息更多。钆对比剂延迟强化是识别心肌纤维化最有效的方法,LGE与死亡、SCD等风险正相关。约65%的HCM患者出现LGE,多表现为肥厚心肌内局灶性或斑片状强化,以室间隔与右心室游离壁交界处局灶状强化最为典型。
5.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
适用于有疑似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有ST-T异常者有重要鉴别价值,将影响下一步治疗策略的患者或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对于有心脏停搏的成年幸存者,或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冠状动脉评估。
另外可进行心内膜活检、.运动负荷检查、基因检测明确遗传学异常等检查。
07
HCM的治疗概要
迄今为止,HCM的治疗原则旨在改善症状、减少合并症和预防猝死。其治疗方法主要是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顺应性、防治血栓栓塞事件和识别高危猝死患者。主要包括有药物治疗与非药物两大类。
1.有症状且存在LVOTO(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
(1)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方案为给予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以改善症状(Ⅰ类);
若不耐受或存在禁忌症,改用维拉帕米(小剂量起始至最大耐受),但对于LVOTG严重升高(≥mmHg)、严重心衰或窦缓患者,维拉帕米慎用(Ⅰ类);
对于β受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不耐受或有禁忌症者,考虑给予地尔硫卓(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Ⅱa类);
此外,可给予丙吡胺改善症状,应用时注意其可增加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室率(Ⅰ类);
谨慎采用低剂量襻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改善劳力性呼吸困难(Ⅱb类);
避免使用动静脉扩张剂,包括硝酸盐类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Ⅱa类)。
(2)室间隔切除术指征
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0mmHg伴中重度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且药物难以控制;
左室流出道梗阻(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0mmHg)导致反复活动后晕厥,且药物难以控制;
同时存在其他需行手术的疾病(如二尖瓣修补/置换术)。
(3)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指征
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0mmHg伴中重度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且药物治疗难以控制;
左室流出道梗阻(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50mmHg)致患者反复活动后晕厥,且药物治疗难以控制,不过,年龄40岁的HCM患者不推荐室间隔心肌酒精消融术(III,C);
对室间隔显著增厚≥30mm患者的疗效不肯定,通常不考虑室间隔心肌酒精消融术(IIb,C)。
2.有症状但无LVOTO患者
治疗重点是管理心衰、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进展性左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考虑行心脏移植。
心衰患者: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低剂量利尿剂治疗(Ⅱa类);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患者,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小剂量襻利尿剂治疗,且均应考虑接受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治疗(Ⅱa类)。
NYHA心功能Ⅱ~Ⅳ级、LVEF<50%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可考虑应用小剂量地高辛控制心室率(Ⅱb类)。
合并胸痛:
有心绞痛样胸痛患者,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治疗改善症状(Ⅱa类);口服硝酸盐类药物为Ⅱb类推荐。
合并房颤患者:
建议恢复窦律前终身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如口服华法林将INR控制在2.0~3.0,无需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卒中风险(Ⅰ类);
永久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建议采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Ⅱa类)。
3.无症状HCM患者
建议每年定期临床评估,无论是否存在LVOTO,均不推荐室间隔消融治疗。推荐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作为HCM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存在LVOTO的无症状患者,可考虑采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以减小左心室压力(Ⅱb类)。
4.无症状HCM有或无LVOTO患者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CCB是否改善临床预后尚不明确。无论梗阻的严重程度,均不推荐无症状HCM成人和具有正常耐受力的儿童HCM患者进行酒精间隔消融、外科治疗。
指南推荐对HCM患者进行终生随访,监测症状变化、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变化情况、左室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根据年龄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决定对患者监测的频率。
08
随访
(1)推荐对临床状况稳定患者进行每1~2年一次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2)推荐对左房内径(LAD)≥45mm的窦律患者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48小时Holter检查,评估有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3)临床状况稳定的患者每隔5年或症状进展患者每隔2~3年可考虑进行CMR检查。
(4)经皮室间隔消融治疗或手术后的随访评估应包括1~3个月内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此后6~12个月一次的随访。
说明:
本文投稿,作者授权好医术心学院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投稿邮箱:Alice.hou
haoyishu.org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送你一堂心电图学院会员体验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