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国内首先提出心肌梗死这一疾病术语的 [复制链接]

1#

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医学史

你今天的行医故事,就是明天的医学史

按高山仰止,一路走好!

年,在老师陶寿淇教授的指导下,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心肌梗死”的论文,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一疾病术语,并首先用心电图单极胸导联诊断和定位心肌梗死。

今天(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医院逝世,享年96岁。

他的人生离不开一根细长的导管。导管的一头,是一双阅历无数但仍时刻找寻的眼睛,另一头则是千万颗被病痛折磨的心。作为医生,导管于他既是治病救人的工具,亦是医患之间一座惺惺相惜的心桥。

在国内,陈灏珠是最早一批以管窥心的人,被誉为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顺着这根不起眼的导管,他率先尝试了许多“中国第一”,将造影剂、心电图和起搏器电极、微型心音拾音器、超声探头等“异物”一一送达心脏,使众多心脏病患者得以精确诊断,重拾健康的生命脉搏。

谁曾想,胆大心细的医生还是位富有远见的预言家。早在60多年前,当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等传染性疾病“横行天下”时,陈灏珠第一个提出,几十年后,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将是冠心病。而今,预言成真,他依然坚持着当年的病种调查,找寻终结预言的良方。

区区几毫米直径的导管寄托着陈灏珠“悬壶济世”的少年理想,却框不住他“兼济天下”的拳拳之心。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广博的知识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迄今他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52位、硕士24位,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医学生已不计其数。

这其中,也包括如今同样名满天下的葛均波

敢为人先,内科医生“动刀”做手术准确地说,陈灏珠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本应坐在办公室依靠听诊器、心电图和X光片诊断病情。可他偏偏选择了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与病灶“对话”——将一根管子顺着病人的血管一直插入心脏,到病变现场一探究竟。尽管插管处创面很小,但毕竟也算一场小手术了。内科医生做手术,能行吗?上世纪50年代,三十出头的陈灏珠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在导师陶寿淇的鼓励下,医院建立了心导管室。那时,已有专家在京沪两地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即从手上的静脉插入导管,顺着血流的方向,一直到达患者右心室。在大量实践右心导管检查的基础上,陈灏珠与心外科医生搭档,参照国外文献,率先在国内尝试“向左走”——经大腿上的股动脉插管,逆着血流的方向,顶着动脉血的高压,直达病人左心室。心导管检查让许多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获得了精确诊断,却无法看清主动脉的第一对分支——冠状动脉。于是,在尼克松访华那年,陈灏珠接受了一项新任务——为冠状动脉造影。在完成离体心脏和活体动物试验后,攻关小组又在微温犹存的尸体上争分夺秒地开展“实战训练”。一旦尸体冷了,僵硬了,导管很难再插入皮肤和血管。年,一位胸痛病人疑似得了冠心病,尚无法确诊,陈灏珠决定为他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虽说胸有成竹,可反过来一想,又不免紧张:“动脉血中携带大量氧气,而造影剂是不带氧的,万一注入血管的造影剂过多,就有可能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在那个“十年浩劫”的年代,陈灏珠做了最坏打算。手术需要一台特殊的X光机,其球管装在一只C形臂上,可以左右旋转从不同角度拍照。可医院里的那台X光机,其球管被死死固定在一个姿势,怎么办?陈灏珠和同事灵机一动,用木板做了张酷似独木舟的船形床,病人躺在上面,机器不动,床可以动。4月23日,我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医院进行:插管、造影、显影、摄片,不到一个小时,一张张清晰的冠状动脉X光片开启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在人体狭窄的血管中操纵心导管——前进、后退、旋转,每一步都好似“游走”于生死之间。从医60年来,陈灏珠从未遇到过心导管穿破血管壁的惊险,但也有过意外。一次,陈灏珠为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完右心导管检查和右心室造影术后,在读片时发现,心脏外面的心包腔里也混入了造影剂。“一定是造影剂在高压注射的作用下,冲破了右心室壁,流入了心包腔。”他一边推测着,不由警觉起来。好在心包腔里的造影剂并不多,病人也没有感到不适。经过一段时间留院观察,心室壁上的小孔自我修复了,漏出来的造影剂也被慢慢吸收,病人最终安然无恙。处变不惊,超剂量用药“清空”库存陈灏珠的记忆里,珍藏着不少起死回生的病例,有些虽未冠以“首创”,可回想起来,仍是惊心动魄。年,一位28岁的母亲在成功接受了心脏二尖瓣膜分离手术后,突发心房颤动,转到了陈灏珠负责的内科病房。在一种叫做“奎尼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下,病人逐步恢复了正常心跳。孰料,1小时后,患者先是恶心、呕吐,随即抽搐不止,失去了神志。陈灏珠当即判断,患者出现了奎尼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奎尼丁昏厥”(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处理,死神将步步逼近。果然,在随后的10小时内,患者先后发作29次,虽然每次都抢救了过来,但两次昏厥间的间隔却越来越短。“这样的险情我们从未碰到,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现场坐镇的陈灏珠并没有慌乱。趁着病人发作间隙,他仔细分析之前每一次抢救过程。突然,一条“历时分钟没有发作”的病案记录在眼前一亮。“这是偶然,还是另有原因?”陈灏珠反复询问自己。经过仔细讨论,大家推断,此前注射过的异丙肾上腺素很可能具有“回天之力”。很快,药效逐渐显现,而用量也在一点点加大。最后,当异丙肾上腺素的用量达到正常剂量的15倍时,患者病情才逐渐趋稳。那次抢救不仅“清空”了药房里异丙肾上腺素的所有库存,也创造了逆转“奎尼丁昏厥”的世界奇迹。“危机关头,您为何总能处变不惊?”当学生们被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吸引,陈灏珠总是会心一笑,拾起一段在香港读书时的童年往事。10岁那年,学校组织到慈云山秋游,陈灏珠和三个小伙伴因贪玩迷了路。正当大家慌作一团,陈灏珠在一片荒草丛中发现一条排水沟。他记得九龙城里也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一到雨天就哗哗作响。于是,他提议沿水沟,顺着水流的方向走。当夕阳收起最后一抹嫣红,四个孩子总算到家了。那次迷路,让陈灏珠悟出一个道理:“遇到突发事情,最重要的是冷静。恐惧会摧毁人的意志,引发不测,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冷静,犹如嵌在陈灏珠大脑中的“防短路装置”,情况越是危急,他越是思路清晰。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寄生虫病专家巴茨教授来华访问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由陈灏珠带领的医疗组婉拒了美方“派专家来华抢救”的建议,沉着应战,陪伴病人三闯“*门关”。1个月后,巴茨痊愈回国了,他也与日夜相伴的中国医生成了生死之交。此后的每年,他都会给陈灏珠寄来一张全家福,直到1年去世。劫后余生的巴茨又健康生活了26年。

陈灏珠院士

陈灏珠,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年11月生于香港,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1年。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率先作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超声检查;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率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历年发表论文和学术性文章余篇,主编专著12本,参编书30余本。从事医疗工作中立功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1等奖7项,其他等级奖11项,获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位。捐资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致力于医疗扶贫工作,并资助经济困难医学生完成学业。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END·

专业

有温度

关键时刻派用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