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案例》
9月6日0:50,患者,女,60岁,因前额部阵发性疼痛4天,加剧20分钟,伴呕吐1次急诊。体检:神清,对答切题,颈软,双瞳直径0.15cm,光反射(+),伸舌居中,两肺音清,心率86次/分,血压/mmHg,腹软,肌力Ⅴ0,NS(-)。诊断:高血压头痛待查。头颅CT检查报告:颅骨完整;脑实质内无明显密度及形态异常改变区;脑室、脑池、脑沟无明显异常;中线结构居中。提示: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短期随访!处理:入抢救室,心电监护,给予合贝爽等治疗。
1:47,患者无呕吐不适,血压/89mmHg。
2:00,血压/mmHg。
2:15,患者有头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无偏瘫等不适症状。心率83次/分,律齐,血压/90mmHg。
2:30,血压/91mmHg。目前相关辅助检查提示,血钾3.4mmol/L,钠mmol/L,无视物变化,复视等。给β-七叶、心痛定片治疗。
3:00,血压/87mmHg。
3:30,血压/85mmHg。
4:00,血压/82mmHg。
4:30,血压/85mmHg。
5:00,血压/84mmHg。
6:00,血压/88mmHg。
6:20,体温37.80C,心率86次/分,R20次/分。
7:00,血压/84mmHg。
7:30,患者诉有头痛,无呕吐,颈软,双瞳直径0.2cm,心率80次/分,律齐,血压/80mmHg,肌力Ⅴ0,NS(-)。
7:50,血压/84mmHg,心率88次/分,呼吸20次/分。
8:15收住院。8:20,在处置过程中患者突然神志不清,出现鼾声呼吸,每分钟约6次左右,口吐白沫,无四肢抽搐。无呕吐,立即予测血压/mmHg,同时发现瞳孔直径约1mm,光反应迟钝,立即予20%甘露醇ml快速静滴,同时予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
8:25,患者心电监护示:呼吸停止,心率30-40次/分,血压50/30mmHg,氧饱和度测不出。立即予以抢救措施,诊断:脑出血(脑疝);高血压3级(极高危)。9:40,转入ICU病房,诊断: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蛛血?脑出血?脑疝形成?);高血压3级(极高危);应激性溃疡。9月8日,对9月6日的头颅CT平扫检查核片:影像表现颅骨完整;脑实质内无明显密度及形态异常改变区;CT平扫枕大池及四脑室密度增高,出血可能。9月13日,宣布临床死亡。死亡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高血压3级(极高危);应激性溃疡。
患者死亡后,家属携9月6日CT片前往他院请专家读片,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方认为医师缺乏临床经验和工作责任心,对常见病不能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存在明显失误。
家属提出几个细节:
(1)在抢救期间家属再三询问急诊医师,患者有高血压史,有家族史,出现剧烈头痛、呕吐、便感,是否有脑出血的可能,希望医师不要误诊,但急诊医师置之不理。
(2)患者在昏迷抢救时,家属又问急诊医师为什么当时不核片,医师认为按CT诊断报告来抢救病人,并没有任何过失。
(3)家属之后拿着9月6日的CT片子,问放射科医师为什么当时看不出来,为什么当时不立即核片,放射科医师回答核片要等主任上班,周末主任不上班,所以无法核片,只能等9月9日。
医方存在明显的过错,故诉至法院,要求医方承担完全责任。医方认为,患者死亡与其病情特殊有相当的因果关系,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骤然变化,临床较难预测和防范。患者入院时头颅CT片子有值得斟酌指出,但患者的死因与其自身疾病有较大关系,医方不同意承担完全责任。
为进一步查明事实,法院委托进行鉴定,专家分析意见认为:
(1)患者因前额部医院就诊,行CT医院放射科未能及时作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正确诊断,临床医师未能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作出鉴别诊断,延误了对患者的及时、正确治疗,是患者最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的重要原因。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后仍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原有疾病也是其最后死亡的原因之一。
鉴定结论:本病例属一级甲等医疗损害,医方承担主要责任。
最后结果如何?
法院审理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本案中,本起病例经鉴定,被告对患者CT检查后未能及时作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正确诊断,临床医师未能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作出鉴别诊断,延误了对患者的及时、正确治疗,是导致患者最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患者死亡与其原有疾病也有因果关系,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后仍有较高的死亡率。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本院认定被告对原告方的损害承担80%的赔偿责任。
专家点评
本例是一起放射科诊断报告失误,临床诊断失误的案例。本例反映了医技科室存在的问题,以及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衔接不畅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
医技与临床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诊断需要愈来愈多的医技检查报告。那医技与临床是什么关系?相信大家都会回答,是辅助诊断、辅助治疗的关系,临床诊断除了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之外,还需要病史采集、症状与体征采集、体格检查等综合信息,需要医师运用评判性思维,发现主要矛盾,进行轻重缓急判断,才能进行正确诊断。所以,医技检查报告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确诊疾病的一个手段,把手段当目的,就会犯刻舟求剑、机械思维的错误。本例即是如此。
急诊医师把CT报告当做诊断疾病的报告,忽略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血压监测报告等临床信息,机械思维,没有自己读片,自己进行病因鉴别,没有请求二线备班支持,没有科内讨论,即使是夜班期间,仍然可以通过电话请示的方式进行疑难病历讨论,总之,本例医师缺乏评判性思维和整体意识,既缺乏应有的临床知识,也缺乏处置疑难问题的临床技能,与患者最终死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从本例可以看出,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结局。
医技需要把控临床医师
虽然医技是辅助诊断与治疗科室,仍是重要的科室。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可以发现医师的申请单书写非常简单,常见寥寥数笔:头痛待查,检查头颅CT;腹痛,检查腹部CT;腰痛,检查腰部CT;等等。给予放射科或其他医技科室阳性资料极少,使医技科室医师在做诊断时难以下笔,有时的结论就是:显影增高;密度增高待查;包块性质待定;液性暗区性质待定;等等。以至于临床医师也无从下笔,成了每一个字都看得懂,但每一句话都看不懂的“天书”,双方犹如打太极,非常正确但是黑色幽默。
显然,双方都需要改变。医技科室需要把控医师的申请单,需要医师写出相应的病史、阳性症状与体征等,医院HIS系统调阅患者的资料。最简洁的办法还是需要临床医师把阳性指征概括清楚,以更好地安排检查部位与方法。若遇复杂疑难病案,医技科室必须主动与临床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相关病史,及时准确定位,使用正确的检查方法,并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来回奔波。以患者为中心,是所有医师的核心任务,包括医技科室医师。数据与胶片不是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