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ITOnline深入揭秘 [复制链接]

1#
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FFR)已经逐渐成为冠脉供血功能评估的“金标准”。然而,传统FFR测量有创且费用较高,随着计算机仿真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CT血流储备分数评估(CT-FFR)逐渐成为热门。CITOnline第四期举办了“CT-FFR最新研究进展”专题学术会议,围绕CT-FFR的相关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解读。中医院徐波教授、杨伟宪教授、吕滨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学术活动。线上大咖云集,浙江大学医院傅国胜教授、胡红杰教授,医院李笃民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王乐丰教授、徐立教授,中医院王杨教授等担任讨论嘉宾,医院张峰教授,中医院吕滨教授、宋雷教授和北京心世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张静经理先后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徐波教授主持会议

抛砖引玉,国际CT-FFR研究荟萃

冠脉CT的临床应用存在局限,寻找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辅助临床评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大会伊始,张峰教授介绍了CT-FFR国际临床研究进展。早期Heartflow公司进行的Discover-flow和deFACTO试验已经证实了CT-FFR的诊断效能。之后RIPCORD试验对比了基于CTA和CT-FFR的例患者治疗方案,结果发现CT-FFR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此外张峰教授还提及了Prmise试验,他认为该试验证明了CT-FFR可以提高从CCTA转诊ICA的效率,减少有创血管造影的使用。ADVANCE试验、PACIFIC试验和PLATFORM试验等一系列实验更加清楚地说明了:CT-FFR的敏感性优于CCTA、PSECT和PET,能够有效降低有创检查患者的医疗成本。“CT-FFR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较为安全的选择之一,对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有积极的帮助”张峰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如此评价了CT-FFR技术。

中医院杨伟宪教授就CT-FFR技术后期成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吕滨教授解释说CT-FFR技术的后期成像基于计算机软件进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存在较多钙化的情况下效果有待提升。吕教授期待未来人工智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未来人工智能在后期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很多问题将有可能得到解决。”

中国智慧,国产CT-FFR研究表现不凡

CT-FFRCHINA是国内首个前瞻性、多中心的大规模CT-FFR临床试验,由吕滨教授牵头,中医院、首都医科医院、浙江大学医院、医院和医院等中心参与其中。研究针对可能存在血流受限的中等程度狭窄病变患者,主要评价指标为CT-FF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初步结果证明国产CT-FFR表现卓越:在CT-FFR≤0.8的人群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CT-FFRCHINA是国内首个基于流体力学的临床试验,结果喜人。目前我国CT-FFR在图像质量、钙化问题和灰区等方面仍然有不小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应对这些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推广等工作。”徐波教授认为该试验是国内高质量研究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内各分中心精诚合作的典范。杨伟宪教授也对该试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后期计算机处理是否与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有相关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CT-FFR技术依然是基于CT影像的,CT图像的分辨率以及患者自身的情况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问题。吕滨教授指出,“随着以后CT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特殊情况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