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吃什么药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30/5661850.html学了好几年体育,
到头来却埋头研讨字词句篇;
教了一辈子小孩,
同时也就把自己练成了顽童;
阴差阴错被安排当了校长,
能力不够只好辞去;
脑炎胃出血偏瘫心梗频频索命,
结果依然健在;
无荣誉无头衔只剩下一点脾气,
只缘个性太强。
大苦吃过,大病患过,
大罪受过,大难经过,
好几十年,仍然站着,这是福分!
山川走过,美食享过,
夸奖有过,掌声听过,
年己耄耋,仍然醒着,这是安分。
——支玉恒《我的大半生》
链接阅读:支玉恒先生
(点击标题,了解支玉恒先生更多故事)
病床上的打油诗
文/支玉恒
我继承了父亲的心脏病。
年4月3日,我在广东顺德桂洲,一起床就感到胸闷胸痛、头晕恶心、浑身冷汗,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血压70/40,医院确诊心梗,严令绝对卧床,大小便也不许起床。好了一点后,晒太阳、透空气都得坐轮椅。为此我给护士写了一封"信":
医生严下禁行令,老妻轮椅结伴行。
劳碌一生今安享,闭目神思福不轻。
护士拿给医生看,成了心内科谈论的话题。
医生要给我做一个"动态心电图"一一把仪器固定在身上,监测24小时的心脏活动及心肌缺血状态,并让我写下每一个时间节点和每一次活动后的感觉。晚上我坐在床上观看窗外夜景,我写道:
霓虹溢彩桂洲城,车灯疾速像流星。
池中光影点点密,莫非天河落水中?
记录睡眠情况时,我写道:
今日春眠好梦长,不觉东方现曙光。
若非个把蚊虫咬,醒来恐已尿遗床。
上一次厕所,我写道:
入厕一次心跳快,用完手纸起不来。
回到床上又见好,今日不死且开怀。
医生看了这些记录,完全不符合要求,叹息说:这个人不可救药!但这些"记录"却成了大家传看的"奇文"。
临出院了,我给医护人员买了一些糖果,附了一个纸条:
入院窗外木棉红,倏几新叶绿葱茏。
医护仁心兼仁术,教我沉疴获再生。
我用木棉树的花叶丛生表达了生命的运动变化,表达了康复的欣喜。
(年轻时的支玉恒先生)
年1月10日我又一次心梗入院,经过冠状动脉造影,三个分支都有堵塞,最重的已达百分之99,必须做心脏搭桥。晚间我给北京的吴琳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明天上午我要做一个手术,心脏搭桥,希望不久之后能再见!
吴老师非常关切,复信给我:您要坚强,支老师,我在千里之外为您祈福。
我回复她说:
半生风雨未知秋,小疾无奈老*牛。
不日轻装重挽辔,扶妻携子信天游。
上帝都讨厌我这个人,我想去他也不会收我。请放心!
吴老师又回复:
万家灯火不夜天,无心驾车泊花间。
试与支老共一曲,笑看老牛卧枕边。
吴老师知道心脏搭桥的可怕,我怕她担心,又给她发一短信:
开胸撬骨,心怀更加敞亮;
体外循环,品尝另类风情;
心搏停止,暂且休息片刻;
割管搭桥,无非引线穿针;
上天如若唤我,全麻中不觉而去,也算潇洒走一回。
吴老师用我讲过的课编诗鼓舞我:
一觉醒来,改版《第一场雪》;
胸有《心桥》,再绎《给予快乐》;
支老不老,重塑《伟大友谊》;
小语后生,共念《难忘启蒙》!
第二天要做手术了,我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索性坐起,又写了一首七律打油诗,以作纪念:
一生风雨未彷徨,小恙何奈老夫狂。
开胸不过七寸口,搭桥只需三根梁。
上天趁便陪父母,入地权当访家乡。
不日轻骑重挽辔,天南地北马由缰。
手术后醒来得知,开胸后发现三个桥已不足以救治,故增加成四个桥。我想,这是叫我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大皆空。何其好也!
支玉恒先生与亲人在一起(最新照片)
外一篇
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
文/支玉恒
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出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了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使课堂成了时装式的展品。
公开课,由于它的公开性,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示范性和传播性。公开课上浮华风气扩而大之,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教育类媒体推波助澜,因此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趋之若鹜,纷纷效法,大有泛滥之势!
语文课究竟要学习什么学问?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公开课真的不能像家常课一样上吗?……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所有关心课程改革的人深入思考。
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课程标准讲得很明确,“三维目标”做了更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重复。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
学好了课文的语言文字,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在其中了。
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有些课堂,很少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补充“学习材料”,甚至不惜整堂课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说是要给学生以新时代的“心灵的洗礼”。然而,语文课的中心目的究竟是要学习语言,还是要上成品德修养课?这些老师显然弄颠倒了。
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教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深刻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
学好了语言文字,学生自然就领悟和接受了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搞什么“心灵洗礼”。否则,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没有任何价值。
难怪有人说,“新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真是一针见血地直指这类课堂的毛病。
公开课讲给谁听,谁是课堂的主人
这一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但就是这“不用回答”的问题,却出了不少问题。公开课虽然要老师们一起来听,但也是要听执教者怎样上课。因此,公开课也是上给学生的,学生仍然是课堂的主人。然而有些教师却真的忘记了这一点——他们的公开课,不是上给学生,而是上给评委、上给听课的老师看的,因此难免滋生取悦观众的心理。他们不把课堂当作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而当成自己展示所谓个人才华的地方;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