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四野将士从此挥师南下,从松花江畔到天涯海角一路势如破竹——
百万东北将士为中国解放打下半壁江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广西武鸣县的翠屏山麓有这样一座英烈碑,30多名冰城籍烈士已经在此长眠了70多个年头。在解放战争时期,数以万计的冰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后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前赴后继、抛洒热血、葬身异乡,在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留下了浓重的冰城记忆。
历史必须牢记,这是我们民族的魂,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伟岸脊梁。在5月和煦的春光里,“白山黑水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来到哈尔滨市双城区,重读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战火硝烟中的壮烈史诗。
总指挥之子忆哈尔滨解放
在英雄的城市哈尔滨,有很多被历史定格的红色记忆、红色基因,以及那永不会为时代所遗忘的光辉历史。
解放哈尔滨的总指挥李天佑将军之子李亚滨年出生于哈尔滨,他向记者介绍,父亲在回忆录中记载,75年前,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解放哈尔滨的作战方案是以“打”为主,当时调集了旅、松江和北安等部队。
年4月27日夜,两个连和一个排秘密进驻各重点单位。28日拂晓,进攻正式开始。解放部队在南岗和道外个别地方遇到小股敌人的抵抗和暗枪射击,均被解放部队迅速歼灭。
与此同时,先潜部队如神兵天降,与攻城部队里应外合。在解放大军的强大威慑下,城里的国民党杂牌军几乎不战而败,纷纷缴械投降。至15时,哈尔滨市全部解放。哈尔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也为全国解放吹响了号角。
四合院里吹响解放东北的号角
哈尔滨市双城区昌盛街优干胡同,在郁郁葱葱的枝叶掩映下,一座典型的东北农家院显得格外安静,要不是看到门前广场摆放的飞机和大炮,谁也不会想到,在75年前,正是在这里吹响了解放东北、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角。这里就是当年东野总司令部所在地,也被称为“四野指挥部”。
联动采访记者团走进这座百年老宅,也许是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房子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回想历史,当年这里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后人敬仰。
68岁的张国富是黑龙江省四野研究会会长。他介绍,指挥部分东西两院,东院包括作战室、伙房和警卫室,在作战室后方的院内如今还保存着一个一人多高的防空洞。西院则为司令部直属机关,下设有机要、侦察、通迅、作战、供给5个处。
在两个四合院中间,有一棵粗壮的百年垂柳。张国富说,早年,在连接东西院的甬道旁共有两棵树。按照当时的规定,出于安全保密要求,这两棵树就是两院的分界线。据当年曾在西院工作的同志回忆,当时,他们根本不知道东野总部就在隔壁院内运筹帷幄整个东北战局。
如今,这棵依然茁壮的百年老树,见证了历史的同时,正在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
年12月初,东野总部搬到双城,从“一下江南”到辽沈战役前期,整整22个月。在这里,东野总部直接向毛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呈送重要电报12次,接收电示十余次,对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有着重要意义。其间,依托哈尔滨大后方,总部直接指挥纵队、师级规模战斗70余次,毙伤、俘虏国民党军63万余人。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秋、冬”三大攻势,也都是在这里运筹和指挥的,同时在此拉开与国民党军东北大决战——辽沈战役的帷幕。
经过辽沈一役,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此时,解放军剑指中原,全国解放迎来曙光。
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拥兵百万的战略机动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主力部队
从日军投降,到东北全境解放,解放军十余万官兵紧急入关,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经超过万人。其间,东北儿女踊跃参军。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介绍,年哈尔滨解放后,我市共举行了5次大规模征兵活动,两万多名青年参军参战,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贡献。
在位于双城区的黑龙江四野研究会展馆,绑腿、军功章、革命军人证明书以及一些首长使用过的衣物、文稿等被妥善保存。在这里,联动采访记者团重新回顾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历程:
——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开始自华北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武汉等战斗。
——年10月中下旬,在歼灭白崇禧部主力4个师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后,挺进广西,至12月中旬,再歼白崇禧集团17万余人。
——广西战役后,除留下部分兵力开展湘、桂、粤境内剿匪外,实施渡海作战,解放了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他南海诸岛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张国富表示,四野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最重要的主力部队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从松花江畔到天涯海角,四野将士们硬是靠着两条腿,穿行于枪林弹雨中。战线从北到南,贯穿中国大地,先后消灭了国民党正规部队万余人,消灭土匪武装万余人,解放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四野将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先后有22万余人伤亡,包括炮兵司令员朱瑞在内的多名团以上干部,永远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
今天的美丽冰城,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人们幸福富足。当我们回忆过往,这一段段烽火记忆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为全国解放和建设提供人力、物力等全方位支持——
哈尔滨是全国解放的大后方
“要不是父亲参加了解放战争,我们现在可能也生活在哈市……”如今,年逾六旬的徐颖华俨然是位海南人,当年父亲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后,就留在岛上工作。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数以万计的先辈们,从东北汉子转身成为南方岛民,正所谓:心怀报国志,何处不为家!
总结经验
对全国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西柏坡纪念馆仍保存着哈尔滨解放后,顾乡靠山屯农民李学思在分得土地后激动万分代表全体村民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的会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这封语句并不流畅也没有标点符号的信,却深切表达了翻身农民衷心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心声。
这项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全国的解放,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介绍,哈尔滨解放后,在恢复经济过程中,市委首先把交通、供电、供水、通信事业放在首位,让几乎瘫痪的城市恢复了生机。为稳定物价,保证生活必需品供给,成立了国营东兴、民生两大公司。同时,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统一货币,保护民族工商业,促进生产发展……
边清山说,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哈尔滨的管理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接收、管理大城市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在后来新中国各条战线制定的政策中,都可以找到哈尔滨的影子。
筹集物资
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后方加班加点支前。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大幅图片再现了当年哈尔滨在解放后“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火热场景。各行各业开足马力发展军工、军需生产,全力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据记载:
——在年1月到年的夏、秋、冬攻势中,哈市各级政府先后派出马车辆,组织担架队员、汽车司机、医护人员和前线工作团共2.8万人支援前线。
——在四平战役中,哈市承担了名伤病员的任务,动员73名医生和名护士承担救护工作。
——在“三下江南”中,哈市组织了10批共19个医疗队、名医护人员,医院救护伤病员。
——在辽沈战役中,哈市组建了以卫生局局长张柏岩为首的战地医疗队,87名医务人员分成6个手术组,在前线先后手术例。
……
自年至年,哈市除筹集大量捐款和实物、生产军装外,还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枪炮等武器运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
为了新中国的解放,龙江儿女奋战在各自岗位上。这是一个民族的大义精神,更是克服艰难困苦的源源动力。
扎根南方
他们依然还是龙江人
如今,有很多东北人扎根在他乡却心系家乡。生活在广西、年近七旬的白玉芳是双城人,她回忆道:“哈尔滨解放后,父亲白永胜跟随四野第师一路战斗来到广西,后来响应号召,便一直留在广西工作。”白玉芳说,父亲92岁时因病入院,在记忆出现障碍已认不出儿女时,却时常说着梦话“快拿枪集合,要去打土匪了”……在老人病重痛苦时,每每听到儿女讲述家乡的往事,情绪都会平静很多。
联动采访记者团了解到,从年起,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解放,四野各级指战员陆续调到海军、空军、防空军、野战军、边防军、公安军、铁道兵,林业工程等部队,他们通过军事院校的学习,有的成为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员、军事院校的领导干部;有的根据国家需要没有返乡,而是转业到全国各地,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继续拼搏。
年逾六旬的徐颖华是二代海南人,她的老家也在哈尔滨双城。“当年父亲徐连义读过初小,哈尔滨解放时,父亲在县大队,后来并入到四野。他靠着一双脚,跟随部队一路打到了海南岛。”徐颖华回忆,解放海南岛时,父亲已是副营级干部,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此后,便留在海南岛的农场种植橡胶树。一家人也就成了生活在海南的东北人。年夏天,徐颖华按照父亲的遗愿回到老家双城,给爷爷奶奶上坟。她说:“无论何时,我们都记得自己是冰城人。”
边清山介绍,在全国解放后,数以千计的冰城人随着部队的脚步扎根南方参与地方建设。同时,一大批哈市培养出来的冰城干部也被抽调南下,去接收和管理一些刚刚解放的大中城市。根据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统计,仅年,哈尔滨就派出南下干部名,为新中国稳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文孙岩/摄/视频拍摄
原标题:《百万东北将士为全国解放打下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