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90222/6893072.html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鲁青
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病房里,刚经历了生死抢救的心梗患者王先生(化名)惊讶地发现,进来查房的不仅有心内科的医生,还有内分泌代谢专家。
“我们监测到你的随机血糖过高,后面会全程参与你的血糖管理,这对你心脏的康复也很重要。”内分泌科曾文衡副主任医师告诉他。
内分泌科主任郑超主任医师介绍,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启动因素并贯穿全程,所以代谢疾病的综合管理对心脑血管患者至关重要。
为此,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的博奥院区成立了内分泌代谢中心,为患者提供全程、闭环、个体化、一站式的代谢疾病管理服务,改善心脑血管患者的整体预后。
内分泌代谢中心医护查房中
38岁男子连续熬夜加班
胸闷数天爆发急性心梗
38岁的王先生是公司的中层领导,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喝酒应酬,又缺乏运动,身材逐渐走样,体型严重肥胖。
前段时间,公司一个新项目上线,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组里的员工熬夜加班。连轴转几天后,他隐隐觉得胸口闷闷的,有点喘不上气,一开始还没有太在意,后来实在憋闷得难受,才来到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就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冠脉造影检查显示,他的冠状动脉%堵塞,引起了心肌缺血坏死,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介入治疗。随后,心血管内科蒋峻主任医师团队为他做了冠脉球囊扩张术,疏通了堵塞的血管。
术后,同一单元的内分泌科从“血糖血压管理智慧平台”监测到,张先生的随机血糖高达25mmol/L,远高于正常值,存在“糖中毒”的风险,于是第一时间主动介入。
曾文衡医生对他进行了代谢病评估,包括胰岛功能、微血管并发症、周围血管并发症,以及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诊治档案、制定了治疗方案。
她在评估中发现,张先生体型肥胖,作息不规律,还有心血管病家族史,但他却以“工作太忙”为由很少体检,压根不知道自己是“三高”人群,更对代谢疾病背后隐藏的风险一无所知。
当医生提出胰岛素治疗时,他满脸写满了拒绝,“我这么年轻为什么要用胰岛素?这次用了,以后是不是就要用一辈子了?”
曾文衡医生耐心向他解释,他的胰岛功能还是不错的,胰岛素治疗是为了缓解目前的高糖状态,避免血糖值过高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后续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他这才接受了胰岛素治疗。
在家可随时监测自己的血糖
医生根据记录调整治疗方案
出院时,王先生手臂上佩戴了一个小“神器”回家。这是一种智能检测血糖的装置,每隔15分检测一次,数据会直接上传到浙大二院的血糖智慧管理平台。
郑超主任介绍,血糖智慧管理以医护患为核心,以蓝牙、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搭载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批量实时采集院内患者血糖数据,使得医生、护士与病人能快速、准确的获取血糖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高效的血糖管理。
王先生说,就像他的智能手表每隔一段时间就提醒他喝水、站立一样,这个血糖检测仪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比如哪天血糖测出来过高,他就会控制一下饮食,饭后和家人一起散步,增加当天的运动量。
曾文衡医生也可以根据平台上血糖的记录来调整治疗方案。一周复查时,王先生的血糖已经基本平稳,于是她适当减少了胰岛素的剂量,增加口服降糖药物;一个月复查时,王先生的血糖一直保持平稳达标,在这期间他根据曾医师的指导逐步减少胰岛素剂量。于是她停掉了王先生的胰岛素,改为具有心脏保护和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王先生还登记加入了代谢病中心管理和随访,内分泌科医生会根据他的档案,制定个性化随访频率和随访内容,持续提供健康宣教,直至达标。
郑超主任说,除了心血管,代谢病中心还将融合脑血管、下肢血管、肾内科及眼科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等相关科室和专家,从学科交叉走向学科融合,在诊疗中无缝对接,让患者能够获得多学科的联合诊治,避免到处挂号就诊的麻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