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8/9241910.html11月22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在神经外科,介入科的辅助下成功为一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男性,45岁,以发作性心前区不适为主诉入院,患者7年前情绪激动时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胸闷气短,于外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未行冠脉造影检查。半月前因激动突发上腹部疼痛,伴意识丧失,持续约半分钟。此后反复发作胸闷,伴头晕,入我院完善心血管超声提示左室心肌节段性变薄,运动异常,左室心尖部扩张,室壁瘤形成倾向,为进一步诊治,于11月19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LAD向肺动脉发出,RCA圆锥支向肺动脉发出)。
我科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然而此类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既往多采取外科手术等治疗措施,内科介入治疗相关经验较少,在孙英贤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由张海山副主任医师主持,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讨论,介入科牛猛副主任医师建议可以进行介入栓塞,但考虑外周血管器械较大,而凝胶等又容易造成远端肺血管栓塞,神经外科李心国副主任医师建议使用弹簧圈栓塞入口,综合意见考虑使用弹簧圈栓塞入口,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风险,患者及家属表示同意。
11月22日,张海山副主任医师、李心国副主任医师、李洪泰医生,在神经外科张沈萍护士长、导管室王欢护士的配合下,再次造影明确病变定位后,调整微导管至RCA圆锥支端,通过微导管推送弹簧圈至圆锥支-肺动脉瘘入口行瘘口封堵,造影示远端造影剂弥散量明显减少,封堵确切。术后症状缓解,效果明显。
冠状动脉瘘包括左、右冠状动脉的主支或分支直接通入心腔、冠状静脉窦、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或支气管血管。最常见的是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约占25%,而冠状动脉通入左侧心腔者最为少见。冠状动脉瘘大多数单独存在,但25%左右病例可与心脏间隔缺损、瓣膜疾病等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合并存在。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胚胎发育异常引起,在胚胎早期,心肌窦状间隙与心腔及心外膜血管相通。随着心脏的发育,从主动脉根部发出分布在心脏表面的血管。心肌的生长发育逐渐将窦状间隙压缩为细小通道,成为心肌内冠状动脉及毛细血管。若发育障碍,局部宽大的窦状间隙继续存在,使冠状动脉和心腔间产生异常交通而形成冠状动脉终止异常。
绝大多数病人临床上不呈现症状,常因体检时发现连续性心脏杂音,心脏轻度增大或肺野充血引起注意。或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冠状动脉瘘口小的病例可终生无症状。瘘口较大,左至右分流量较多的成年病例可呈现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均甚少见,前者仅见于7%的病例,后者则仅3%。12~15%的病例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多见于成年病人,20岁以上约近20%,20岁以下则仅有6%。引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长期左至右分流,少数病人因分流量极多则可在婴儿期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临床上呈现寒战、发热等症状。
冠状动脉瘘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而目前内科介入医院陆续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