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介入委员会适宜标准工作组近日发布声明,提出了今后冠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的更新建议。声明指出,适宜标准在保证介入医疗质量方面有一定价值。医生应确保病例选择以循证证据为基础,以患者为导向。遵循证据应作为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因此,声明建议:1指南和适宜标准文件中使用的术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建议重新定义不稳定心绞痛,胸痛或任何症状恶化(如呼吸困难)应作为必要标准。该声明建议6周内胸痛可认为症状“不稳定”。2将改善生活质量和缓解心绞痛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用于支持当前适宜标准评级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试验的“硬终点”结果,如死亡率和其他不良事件,而较少依赖于对患者非常重要的心绞痛缓解和生活质量。3患者偏好在个体化治疗决策中有重要作用。应认识到高质量的管理(通过指南或适宜标准依从性衡量)在患者进入导管室之前就开始了,是前瞻性评估,而不是术后评估。建议在手术前常规计算适宜标准。4利用冠脉造影和有创生理测量的综合信息,结合影像负荷试验结果来评估风险。虽然无创检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结果可能有一定的主观性。声明建议应将压力试验中异常作为心肌风险评估的一种测量方法,血管造影和其他有创和无创检查(如局部心室功能)也包括在内。5纳入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应定期重新评估适宜标准的适用性,并纳入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以确保符合适宜标准评级是一个有意义的质量指标。声明提出,应将适宜标准作为质量评估工具来提高医疗质量,而非评估术者的医疗实践。理想情况下,适宜标准应包含一份前瞻性的、可评估的调查问卷,以确定个案中不合规的原因,需考虑的因素包括:(1)改善生活质量(如缓解心绞痛);(2)优先选择有中重度症状的患者;(3)患者偏好;(4)心衰患者左室功能改善的可能性(当存在大量存活心肌时);(5)选定的术前患者的潜在应用需求;(6)患者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7)考虑再入院、药物治疗和随访(COURAGE试验);(8)降低心肌梗死风险(ISCHEMIA试验)。声明指出,适宜标准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医生合理选择患者,而不能作为质疑医疗行为的证据。中国也公布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该标准根据(1)患者诊断;(2)心绞痛症状;(3)是否进行充分的抗缺血治疗;(4)无创检查提示心脏缺血的范围和程度;(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设计了92个常见临床场景。医院郑哲教授牵头进行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应用中国标准发现,我国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存在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两方面。一方面,约20%的冠脉介入治疗不适宜,另一方面16.0%需要血运重建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来源:[1]Theappropriateusecriteria:Improvementsforitsintegrationintorealworldclinicalpractice.CatheterCardiovascInterv.Jun3.Epubaheadofprint.[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工作组.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中国循环杂志,,31:-.DOI:10./j.issn.-..04..
[3]林深,于春宇,饶辰飞,等.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适宜程度的多中心研究.中国循环杂志,,34:-.DOI:10./j.issn.-..09.0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F:FE8, F1:9D73F1E4, F2:4CA6DE6B, F3:54ED, T:, y:FED5DFAF }"h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