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临床常见急危重心血管病症,患者多是受过劳、酗酒等诱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等,严重者甚至死亡。尽早对患者采取溶栓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可有效缓解病症,其中PCI是目前临床治疗AMI最有效的手段,可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病死率。但PCI术后若对患者无其他干预措施,仍无法降低AMI复发风险,因此有临床医师主张在患者经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二级预防,但目前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医院仅把重点放在药物治疗及简单功能锻炼,使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康复干预,造成其疾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研究表明,综合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身体运动机能水平,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利于患者预后康复。本研究中在AMI患者行PCI术治疗后采取综合康复干预,探讨其对患者运动耐力、抗氧化能力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信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AMI诊断标准;(2)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确诊;(3)意识清醒,无沟通障碍;(4)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先天性心脏病及Ⅳ级劳累心绞痛患者;(2)合并有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等疾病患者;(3)重度酗酒或有药物依赖史患者。(4)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患者。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见表1。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PCI术后均由临床医师及责任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患者术后未缓解症状,如血小板聚集、痉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心内科常规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及并发症监测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指导,进行综合康复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部分/p>
(1)心理行为干预:通过谈话、多渠道健康宣教对患者心理行为进行干预。为后期康复训练提供良好心理基础,要求责任护士对患者所关心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为患者提供目前临床治疗的积极信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2)康复训练流程:在患者术后住院观察期间,由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依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预先制定综合干预方案,特别是康复运动锻炼部分,其方案的制定依据三阶段康复运动方案。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确认后,将患者康复训练过程分为适应期、恢复期及巩固期,训练强度依训练期患者运动心率及患者耐受度进行调整,干预时间3个月,患者出院后需通过电话、电子信件、上门等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监督,保证患者能坚持按方案完成康复运动。
(3)综合康复训练内容:以复杂且有一定运动量的康复训练活动为主,适应期以简单伸展弯曲、辅助器材慢走等肢体适应性有氧运动为主,在恢复期与巩固期以走楼梯、慢跑、健身跑等有节奏性健身运动为主。患者可依据自身情况对训练项目进行选择,运动强度以患者运动心率达最大靶心率60%~80%、患者无疲劳感、能坚持完成训练为依据。每天运动时间为0.5~1h,运动前需完成规定徒手操等热身活动,结束后再通过慢走进行缓冲5~10min后停止,每周训练3~5次。
(4)生活行为干预: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辅助患者制作有患者姓名、病型、家属联系方式的医疗卡,并要求患者在出行及康复训练活动中随身携带,同时指导患者应急药物种类,在进行康复训练运动及外出时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指导患者在胸痛、胸闷等症状发生时应立刻口含硝酸甘油,并尽快告知家属。在饮食方面,应尽量保证按时用餐,同时在急性康复训练时应随身携带食物,以免出现乏力、心悸、饥饿等症状后导致低血糖症状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对运动耐力、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并随访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其中1)运动耐力:通过运动持续时间(ED)、VO2峰值、AT进行观察。(2)抗氧化能力: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AD)、总抗氧化能力(T-AOC)来反映,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以待检测,使用*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AD,用菲啉类物质比色法测定T-AOC。(3)心脏功能:通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功率(PP)、6min步行距离(6MWD)对心脏功能进行观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检测LVEF。(4)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来评价,通过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知程度4个维度评价,各维度评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ED、VO2峰值、AT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D、VO2峰值、AT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ED、VO2峰值、A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OD、MAD、T-AOC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OD、MAD、T-AOC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OD、T-AOC较干预前显著升高,MAD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OD、T-AOC高于对照组,MA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脏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LVEF(%)、PP、6MWD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LVEF(%)、PP、6MWD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VEF(%)、PP、6MWD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三、讨论
在冠心病康复二级预防共识中指出,对冠心病患者康复要求进行综合性心血管病管理,其中包括以运动治疗为主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综合干预。在干预过程中,根据患者术后病情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变化程度做出评估是目前达到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目标的重要内容。心脏康复综合干预是依据临床医师及责任护士对患者心脏功能及疾病特征的评估,通过多种干预方式,以运动学为基础,选择恰当的运动方法和功能活动对患者进行术后训练,以促进其身心功能恢复,降低疾病复发率。本研究中主要以综合康复训练活动为主,结合心理及生活行为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情绪状态,还能通过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目前有临床研究指出对危险因素预估及防治和对康复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使患者再入院率、病死率有效降低,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良好促进作用。谢岩等研究发现进行规范化运动训练与心理治疗联合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身心状况,不仅HAMA、HAMD评分显著提高,其6min步行距离也显著更长,对患者运动耐受性有促进作用,可延长患者的运动时间。
本研究的康复运动训练计划是以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并参照科学有氧运动方案为依据,运动强度是通过拟定康复训练三个时期及患者对运动耐受度进行调试,能有效保证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氧供氧需平衡,同时在生活行为干预中,还强调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备用常规食物,以免AMI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乳酸中*、低血糖等情况,对患者运动安全性做出充足保证,这样能有效提高患者干预过程的安全性。同时研究方案中对运动类型、运动次数及时间等作出规定,并分适应期、恢复期及巩固期三个阶段逐步调节,出院后对患者随访,保证对患者运动情况随时了解,同时还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行为干预加强,确保多种干预综合运用以促进患者治疗安全。
本研究结果中,干预后观察组ED、VO2峰值、AT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OD、T-AOC高于对照组,MAD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PP、6MWD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复运动能有效改善AMI患者运动耐力、抗氧化能力及心脏功能。这可能是患者在长期运动康复锻炼过程中,心肌功能及心肌供血得到有效改善,左心房收缩力得到有效改善,减缓左心室重构。同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得以开放,心肌细胞的活力增强,心肌细胞对葡萄糖吸收利用量进一步提高,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继而对机体血糖水平起到改善作用,能预防高血糖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此外,多种运动方式相互协调,可促进肾上腺素分泌,提高机体中脂肪酶等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含量减少,进而减少血管壁中血脂沉淀。同时,运动方式主要是以有氧运动为主,有助于冠状动脉血管恢复,抑制小血管平滑肌痉挛,抑制自由基产生,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了细胞缺氧情况。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综合康复干预中,对生活行为、心理等干预方式加强,有助于帮助患者理解康复中的注意事项及科学康复方法,避免康复过程中危险情况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与常规心内科康复干预相比,心脏康复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左静郑婷婷向敏
作者单位:医院心血管内Ⅱ科
来源:解放*预防医学杂志
1.心血管疾病病人居家心脏康复研究现状
2.1例心脏瓣膜病置换术后心脏康复护理
3.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分析
4.有氧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欢迎投稿
心脏康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