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神秘海上丝路,传承千年东西文明 [复制链接]

1#

南海,国际通称南中国海。古人据其潮シ现象,称南海为涨海,又因其地处热带而谓之炎海。域跨南北两半球的南海,总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四大领海中位列榜首。在位于南海西部、距海南岛东南多海里的万顷碧波之中,散布这片岛屿,宛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碧玉盘上,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南沙群岛。古人称其为九乳螺洲,而渔民则叫之为东海。南沙群岛资源丰饶,物产丰富。在其约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散布有许多岛洲、礁、滩。经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计有岛屿11座、沙洲6座。

南沙群岛的许多岛礁及其海域,分布有我国历代的文物和沉船遗迹因为自古以来,南沙群岛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进行商贸往来,相互交往的海道要冲特别是汉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屡有变化,但南海始终扼航道之要冲。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航道上新开辟了东、西两条航线,而南海又是新航线的必经之路。南海因海上丝路而受益颇丰,当时中国的丝绸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宝石等货物从海上运往中国。唐宋时期,商船从广州起运,途经海南岛,再经南海到达波斯湾、红海,也经此可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东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南沙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沙群岛及其海域都曾打捞出许多唐宋瓷器,有青釉、龙泉青釉等。这些考古发现都是南海在这一时期在海上丝路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见证。伴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近年来,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的文物标本,为自古以来兴旺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轻薄华美的中国丝绸制品很早就为域外所知,并被西方各国视为珍品而竞相追求。汉朝时期,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点,经河西走廊、新疆到达中亚以西直至欧洲的陆上东西方贸易商路应运而生,出口西去的货物主要是丝绸,这就是连绵千年赫赫有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又开辟了另一条以广州(古番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由珠江口向西,通往东南亚、南亚的航线,是最古老的南海航线。陆路的主要工具是马和骆驼,牲畜负载有限,费用巨大。

此外沿途自然条件艰险,安全没有保障。所以,当航海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海路在中西商贸交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以前,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渠道。海上丝绸之路相互交流的不仅是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南海航线更为兴旺发达。当时主要从广州,还有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经南沙群岛,经过南海,到达波斯湾、红海,远至西亚、北非一些国家。

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商品,不仅是丝绸,最大宗的货物还是陶瓷器。笨重易损的陶瓷器,陆路运送不便,利于海上运输。贸易往来是双向的。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运销海外,换得域外各国货物入华,其中最主要的是香料。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陶瓷之路、香药之路的别称。元明时期,形势险要的南沙群岛仍是南海航道的要冲。根据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示意图,每次都由南京出发经福建、台湾海峡、南海至越南南部,南沙群岛正是这条主航路的必经之地。

在这条海路上,精神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灿然夺目的。西汉以来,沿海上丝绸之路乘船来华贸易的古波斯人在海南休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以及其他原因,在南海留下了清晰的伊斯兰文化足迹;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西亚的犹太教、伊斯兰教,欧洲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印度、阿拉伯的星历学对中国产生过一定影响。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影响,在东亚北至日本、南抵越南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汉文化圈,中国的磁针导航术、绘画、纸币等传至国外。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船舶离开中国内地时,大多选择从南海中部直穿而过,这比沿岸航行更加便捷快速。但是,南沙群岛有许多珊瑚礁构成的暗礁,船只从暗礁之间的狭道通过时,稍有不慎便会触礁沉没。古代南沙被称为七洲洋,风浪以及海底错综复杂的暗礁,对古代航船来说可谓是危机四伏,造成了许多不幸的古代沉船长眼在海底。这里曾经挡住了多少航船的去路,无人知晓。台风、暗礁等自然灾害,使那些漂泊的商船,古人制造的物品。一大到市字石柱,小到线币、连带着商人和水手发家致富的梦想憧憬,一起沉睡海底千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