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共享医疗不用跑成都家门口也能看还能喝上 [复制链接]

1#

在医院住久了,难免会想念家里熬煮的汤,在成都市区住院的那段期间,对于小陈来说,一口排骨汤算是一种奢望。离家40多公里,从青白江区来到成都动手术,医院的陪护床也只容得下丈夫凑合一宿,更不要说去市场上买回食材炖上一锅了。

原本以为手术后的三个月,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主管医生却给了她一个“惊喜”,医院医院推行“医联体-科联体”的模式,新增了康复医学科。“从医院到家,坐车只要十多分钟。”如今,已经康复出院的小陈告诉记者,回到家附近治疗,不仅是回到熟悉的地方,医院周边的餐馆东挑西选了。

医院看病在家门口实现

医院食堂,医院外面的饭馆“搜刮”一圈,住了半个月,算是尝遍了庆云南街上的面条、烧菜……“天天吃这些重口味还是很败胃口,有时候端到面前都咽不下去。”她还是习惯家里丈夫做的菜,即使是身体恢复需要炖一些排骨汤来补充营养,这也是很难实现的。

今年7月,因为原发性的硬膜外血肿导致截瘫,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肿清除手术,手术后,除了能够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动也不能动。让她一度陷入绝望,她担心30岁以后的日子,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半个月后,她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可以回青白江做”。“刚开始还是比较担心,毕竟担心那里的设备和技术达不到要求。”小陈在和医生反复沟通后才知道,在老家的医院,已经新增了康复医学科。

医院距离她在青白江区城厢镇的家,开车只需要十多分钟,“以前去成都看病,路上就要花费将近一个小时,这还要排除堵车的风险。”小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青白江住院的期间,父母和丈夫,时常都会从家里送一些饭菜过来,打开盖子,还冒着热气。“有时候沉闷了一上午,心情就会在那一刻释然。”她甚至开玩笑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还是水煮肉片,但是医生并不建议吃辣的,她也只能忍着。

医院康复医学科设有运动治疗室、理疗室,设置有电动起立床、股四头肌训练椅等康复治疗设备,医生根据小陈的病情,制定了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方案,每天在运动治疗室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利用电动起立床、股四头肌训练椅、平衡板进行站立,肌力,平衡方面的训练,并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改善膀胱功能,顺利拔除留置尿管,完成自主排尿。通过医护治人员和小陈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48天后,她成功的步行出院了。在复查的时候,主治医生也很惊讶,她的康复效果会这么好,能够这么快出院。

10月17日,小陈早早起床,她将两个沙袋绑在脚上,开始在屋里进行一些肌肉训练,到了中午,她还会为一家人准备一桌午饭,“这些简单操作都没问题了。”在她看来,整个治疗过程中,心情还是影响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院资源新增13个科室

以前看不了的病能看了

要让青白江医院治疗,这在以前看来还是有些“天方夜谭”,毕竟在大家潜意识里,“医院更强大”。年8月,医院与成都市医院进行了合作与委托管理,开启了市、区、乡纵贯医疗联合发展之路。

医院托管之初,医院的科室只有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外科也都是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专科门诊也只有急诊门诊。年,医院皮肤科副主任陈涛博士受命担任医院的业务副院长。陈涛坦言,托管前,大多数病人舍近求远,跑到成都去寻医治病,“因为稍有难度的病在这里都看不了”。

“医院的临床、医技和医辅科室都要按突出专科特色的要求来进行细分。”医院皮肤科工作的十多年,陈涛诊室外的长廊,总是会排着长队,这让他明白,做好专科对于赢得老百姓口碑的重要程度。

年,陈涛受聘为医院院长,医院的全面工作,压在身上的担子重,比对付那些荨麻疹、白癜风、银屑病更复杂。

每天早上6点,他就开始起床准备,从成都锦医院,和同事们一起拼车到青白江。根据大家约定,每人各开一天车,到了医院集合。有时候晚上回家,已经是八九点了。

医院同时,每周三医院皮肤科坐诊,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诊多个病人。

在同事眼中,这个年轻的院长随时都在打鸡血,就连和同事同车时,他聊的都是,在青白江哪些眼镜店比较出名。这时候,同事们都明白,院长肯定又有新的项目准备开展了。

托管后,医院人才、医疗技术和管理的输入,医院临床、医技与医辅科室按突出专科特色的要求进行了细分,从托管前的19个增加到了32个,这其中介入肿瘤科、皮肤科、康复医学科、疼痛科尤为典型。

“几年下来,医院派出管理人员及专家70医院从事行政、业务管理,派出20余个专业技术人员约医院开展业务工作,进行专家门诊坐诊共诊治病人余人次。”陈涛透露说,一些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术,医院的医生都会进行指导。

9月,赶在开学季,徐大姐“踩着”时间赶了回去,文具店依然开张营业。14日,到医院复诊时,医院肿瘤科主任、医院介入肿瘤科副主任彭小东告诉她,“没什么问题,平时多注意休息。”

月,因为“乳腺癌”,她来到了医院进行治疗,医院的介入肿瘤科正是医院托管后发展起来的特色科室。“医院有省市专家,家里人就决定在这里治疗。”

连续两年的时间,医院肿瘤科主任彭小东都会抽出周三的时间,到医院,介入肿瘤科,也是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改变了当地“一穷二白”的状态。“两个内科医生、一个影像科医生、一台介入机器,这就是成立之初的局面。”彭小东说,在医联体的框架下,他们正在做的是专科之间的“科联体”,从科室制度到肿瘤治疗思路,都逐步建立了起来。今年日,医院第二住院楼正式投用,新的介入肿瘤病区投运了,成立多天来,医院诊治的肿瘤患医院治疗,介入肿瘤科床位使用率达到%。

“其实现在都不用像以前去得那么多了,科室医生的技术已经‘出师’了。”彭小东回忆,两年时间查房的病人就有上千人,每周三过去还要对十多人进行诊断。“以前青白江的肿瘤病人,往往都会去成都,现在基本都会留在青白江进行治疗”。

只有在放射治疗的时候,病人才会转诊到医院。彭小东的手机上,有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