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医疗质量和技术双提升之上广样本 [复制链接]

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记者温淑萍“医疗质量和专科能力的提升最终体现在医疗技术上。”7月31日,在广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如是说。

医疗质量、医疗技术,事实上是近年来医疗服务领域一直在努力改善的主要内容。

近期,记者在走访的医院中发现,创新、医院一种特有的发展模式。医院在自身独特优势的基础上跻身全球医疗服务质量、技术前沿的序列。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称,医疗服务是“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要素。上海25家单位获得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具有一批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和技术。上海最终将建设成为医学科技领先,高端医疗服务业发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的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透露,中山一院拥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开展新技术项,填补55项国家级以上技术空白,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专家共识多项,慢性肾病治疗创造了“广州模式”。

在促使中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双提升方面,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采取了多重方式,如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健全规范标准、完善质控体系、科学精细指导和推进质量公开等具体举措,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同时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以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

郭燕红认为,目前,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和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医疗质量提升

中国的医疗质量近些年在不断提升,可见的一个证明是《柳叶刀》的排名,年,中国排名第60位,年上升到了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该排名同时也指出,中国地域之间差异比较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认为,这一排名就是一个典型的国际上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排名。它的正向作用是对中国在全球医疗服务环境中进行了一个定位,肯定了中国医疗质量技术服务的进步,给予一个正向的激励。同时它也让监管部门看到中国与国际的差距,而这一差距,就是中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仍需努力的方向。以促进中国在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疗质量的同质化,以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方面进行努力。

郭燕红介绍,上海市作为全国较早建立比较全面系统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省市之一,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以科学化、精细化见长,有许多值得向行业推广学习的经验。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称,医疗服务作为“四大品牌”之一——是“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要素。

而实现服务的最重要一个途径是技术,上海在医疗技术方面早已经迈向国际。医院内镜中心诊疗量突破十万例,位列世界第一,且拥有多项国际首创技术,如首创在消化道黏膜下用内镜切除肿瘤,首创在人体食管黏膜下打通“隧道”开展肿瘤切除,首创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

医院神经外科不仅在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在外科术式和脑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突破,尤其近年来“颅内外脑血流重建术”创新,使中国难治性动脉瘤治愈率达96%。

临床技术能力也直接带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十二五”时期,上海市卫生系统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8项,占全国卫生系统该奖项的28.3%;肿瘤免疫与癌基因组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腔内治疗的主动脉新分型、多项靶向microRNA的体内干预治疗等技术均为国际上首次提出;培育出了包括心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肝肿瘤外科、口腔科等领域34名两院院士,基本覆盖主要临床专业。

上海还是国内患者流入量最多的城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39.29%为非上海常住居民。可见,上海医疗“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医院,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为打造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医学高地。

凭借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双重支撑,年,上海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2.73亿人次、出院人数达到.73万人、手术服务量达到万人次,分别比“十二五”初期增长35%、56%和%;医院平均住院天数降到6.4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以年度来看,广东省年医疗卫生机构约5万家,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4.41张,年病床使用率84%,比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年平均住院日为8.7天,比年下降0.1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全省医疗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达8.4亿人次,出院2.5万人次。

相比于上海,广东省的发展也极具优势,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医院诊疗技术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全省共有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有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国家级重点专科申报和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建设了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刘冠贤透露,年广东省委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医院建设基础上好中选优,分3年投入60亿省级财政资金,通过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内涵发展,集中力医院,进一步提升临床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水平。

“登峰计划”的未来发展方面,据了解将重点发展前沿医疗技术,打造一流医学学科,力争推创1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2个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到6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面推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双提升。

郭燕红表示,通过发展,从整体上看,近年来中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发展趋势,“四升”就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降”就是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

就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方面,对于主管部门国家卫健委的态度,郭燕红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的科学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特别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和可及性,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上海技术创新

“上海方案”,是自《我是药神》电影播出以来被提及最多的词汇。

“上海方案”,即以王振义、陈竺、陈赛娟院士为代表的瑞金血液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使之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

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历程,上海交通大医院院长瞿介明介绍,经过他们20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

上世纪50年代,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面对无数白血病人的死亡,决心攻克白血病。年成立血液病研究室后,王振义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诱导分化癌细胞的思想。他和学生们一起尝试了许多方法,测试了众多药物,想要寻找一种有效的诱导分化剂。从年到年,经过长达8年的探索,最终确认了全反式维甲酸可以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分化,发育成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年,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小病人,王振义决定用全反式维甲酸为这名5岁的孩子做最后一搏。这名小病人接受了全新的治疗方案。之后,病情得到缓解,并存活至今。

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医院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这一药物,治疗了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该病5年存活率从10%提高至目前的94%。此后研究团队又提出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最终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达到痊愈,这一方案被国际同行誉为“上海方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此后,众多患者因此获益。目前,全国22个血液中心在推广应用。

一盒十粒装的全反式维甲酸的售价为元左右,并且已纳入医保,使得该病的治疗费用大幅下降。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欧洲该病的均次治疗费用大约为8.5万欧元,在上海医院的次均费用只要3.8万元人民币。

上海的另一技术创新成果在业界也非常知名,即医院(上海)的冠脉支架自主研发的探索与创新,依据每年植入超过例算,每年节约了医保开支12亿元。

支架植入是目前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传统心脏药物支架的涂层材料不能降解,可能诱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医院葛均波院士于年成功研制出国际上首枚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国内超过家医院在使用,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22%,出口十多个国家。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年再度升级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支架),这一支架被称为“会消失的支架”,Xinsorb雷帕霉素完全可降解支架,由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为骨架的支架在血管内2年将逐渐被血管吸收,血管回复自然状态及原有功能,能极大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创新在年巴黎欧洲血运重建大会上,葛均波院士携团队向全世界公布了人体探索性试验初步结果,标志着中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年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时,Xinsorb支架受到了总理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